光明時評:孩子自閉癥、家長遭“圍攻”釀慘劇 我們不能冷漠
25日在廣州南沙某居民樓,一名孕婦和其上幼兒園的兒子被發(fā)現(xiàn)在家中身亡。孕婦家屬說,孕婦是帶著孩子明明(化名)燒炭自殺的。
事發(fā)十多天前,明明與班上女孩發(fā)生推搡。明明母親在家長群里溝通時,透露了明明有自閉癥的信息,遂被其他家長群起攻之,更有家長找到幼兒園要求讓明明退學。明明母親曾對家人表示,這場風波讓她瀕臨崩潰。因此家屬猜測這是導致她輕生的直接原因。
而幼兒園園長則表示,明明剛來上學幾個月,之前只是說比較好動,沒和同學發(fā)生過爭執(zhí)。推搡事件發(fā)生后,女童家長確有來投訴,稱“園長你怎么會收特殊的學生“。園長還透露,因為此事“家長群吵得很厲害”,于是安排男童暫停幾天上課。目前,警方已經介入調查該起事件。
光明觀點
面對自閉癥,我們不能冷漠
歲末年底,這是一個讓人看了異常難過的悲劇。孕婦母親和他的自閉癥孩子,沒有等來新年的曙光。從目前新聞所披露的有限信息來看,我們還不敢斷定,他們一定死于家長群內的“圍攻”,但周遭的不解與排斥,成為他們生命的不堪承受之重,是可以想象的。
這不是第一次出現(xiàn)自閉癥兒童被排斥的事件。今年7月,深圳一小區(qū)的業(yè)主就發(fā)起公開抗議,反對有自閉癥孩子的家庭入住小區(qū)的公租房。
站在保護自家孩子的立場上,家長和業(yè)主們的行為,似乎應該被理解。但是,像此次悲劇所示,一名自閉癥孩子在幼兒園與同學發(fā)生了推搡,就在家長群遭遇“群起攻之”,甚至部分家長直接到校要求其退學,這未免反應過度。而學校的處理,只是迫于家長的壓力就要求孩子回家休息,同樣顯得過于簡單粗暴。如果多一點溝通、協(xié)商,是否不至于導致最壞的結果?
較之于部分家長對于自閉癥孩子表現(xiàn)出的“恐懼”,過度反應背后所透露出的某種封閉思維,更值得警惕。
首先,應當追問的是,有多少人在反對、抗議前,真正去了解過自閉癥到底是什么?在深圳的那次事件中,業(yè)主直接將自閉癥等同于“精神病”。如果一談到自閉癥就“色變”,這樣的群體心理,只會催生更多的不安,加劇更多的隔膜與悲劇。
其次,那些動輒抵制與遠離自閉癥兒童的家長和業(yè)主,似乎只要打著“為了自己孩子”的旗號,就能夠毫不顧及他人權利,這種對立思維,讓人后怕。當我們都在抱怨一些惡性事件中所展現(xiàn)的人情冷漠時,這種與自身利益掛鉤時所表現(xiàn)出的對他者的無條件排斥,更是冷漠。
位于上海的“愛·咖啡”自閉癥社會實踐基地,每天會有20-30名志愿者,在買咖啡和喝咖啡的過程中與少年們互動
近幾年,有不少與自閉癥兒童相關的公益活動,像自閉癥兒童畫作拍賣,都在網上取得了成功。這或說明大家并非沒有愛心。但很多時候,關愛表達不能僅限于網上的虛擬化獻愛心。自閉癥兒童從來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,他們更需要的是一種基于現(xiàn)實和權利認可的尊重與包容。在這一點上,不只是具體事件中的家長需要反思,每個人恐怕都該反求諸己。
有數據統(tǒng)計顯示,目前中國自閉癥患者已超1000萬,0到14歲的兒童患病者達200余萬。但是,這一規(guī)模不小的群體,卻很可能是被忽視和誤讀最深。
以自閉癥兒童隨班就讀為例。不少人想當然的認為,這類特殊學生,就應該送到專門的學校。而實際情況是,目前這方面的專門學校極少,且自閉癥而兒童康復,一個重要的渠道就是參與融合教育。
這方面并不缺乏明確的政策支持。2016年8月實施的《“十三五”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(guī)劃綱要》提出,要“大力推行融合教育,建立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,在殘疾學生較多的學校建立特殊教育資源教室,提高普通學校接收殘疾學生的能力,不斷擴大融合教育規(guī)?!?。
中國加入的聯(lián)合國《殘疾人權利公約》也強調,“應當確保在各級教育實行包容性教育制度和終生學習”,締約國應實現(xiàn)“殘疾人不因殘疾而被排拒于普通教育系統(tǒng)之外,殘疾兒童不因殘疾而被排拒于免費和義務初等教育或中等教育之外……
然而,規(guī)定從紙上走入現(xiàn)實,仍舊需要努力。像隨班就讀,有專業(yè)人士指出,它并不是直接把特殊孩子放在普通班就行了,學校必須配備專門的資源教室以及需要請專業(yè)的資源教師。在這方面,相關公共資源更需提供更多支持。學校面對家長的反對,恐怕也不能只是妥協(xié),讓自閉癥孩子回家。
對個體來說,關愛和包容,不能只停留在網上,變成一種符號化表達。說起自閉癥兒童,似乎都說要關愛;而在現(xiàn)實中,如何關愛,怎樣呵護,我們有沒有相關的認識與知識?尤其是當自閉癥兒童介入了自己的生活,是否能夠堅持包容、理解的價值認知?